查看原文
其他

知识分子穿衣指南 | 女性篇

吕安安 LCA 2019-08-17

2019004


喜欢谁的衣着?



有位导演曾说:“女人比男人更有意思,她们更勇敢,不像男人那样爱撒谎。她们创造了人类,更接近人类的核心。”


在过去的 100 年里,她们作为女性受到的约束比今天更多——有人期待她们成为妻子、命运为她们制造障碍、外界的声音在暗示着她们不行…但她们还是通过独立且自重的生活定义了自己,也定义了现代女性。


几天前,LCA 发布过一篇名为《知识分子穿衣指南》的文章(链接在这),入文的都是男性,今天将女性穿衣指南一并奉上。看看衣着这面镜子是如何反映她们内心的。



弗朗索瓦兹·萨冈

Francoise Sagan


2004 年,萨冈因烟酒造成的肺栓塞在法国北部的翁弗勒去世,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称她为法国“最才华横溢、最敏感的作家”,她从来没有被冠以诸如“大师”、“巨擘”一类的称号。


但从她 18 岁的处女作《你好,忧愁》出版那天起,连番上涨的销量数字已经证明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她的狂热。


在当时,她的形象,时常与各种时装香烟品牌和高级跑车联系在一起。萨冈喜欢单色系的衣服——纯黑色、浅素色...她的狂野与细腻赋予了这类服装新的生命。




西多妮·加布里埃尔·柯莱特

Sidonie Gabrielle Colette


柯莱特逝世于 1954 年,因为她离过婚,天主教会拒绝为她举行宗教葬礼,但法国为她举办了国家葬礼,这是法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。


实际上,柯莱特不仅写作,还潜心研究时尚和美妆,在当时法国主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超过 1200 篇时尚、美妆和生活方式类文章。在那个时代,柯莱特的名气要比朋友香奈尔大,她曾在 Bravo 杂志上为香奈尔写过一篇人物专稿,我们可以读到柯莱特这样形容香奈尔:


如果说每张人脸都能在动物身上找到相似点,香奈尔小姐就是一头小黑牛...她那深暗色的、卷曲的、如小公牛毛般的刘海从前额一直延伸到眉毛,并随着头部的每一次转动而舞蹈。




张爱玲


1950 年 1 月,张爱玲参加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。进入会场后,她蓦然发现:“不论男男女女,都着灰蓝中山装,只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,外面还罩了一件网眼白绒线衫。”


张爱玲有句名言:“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。”她认为衣服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,更是一种个性、一种思想、一种精神。


当她看到满座都是中山装后,很是担心:“我害怕失去自己。”


其实,张爱玲对衣着的研究已经到了学术层面,她的散文名作《更衣记》是最好的例证,这本书用简练的文字描述了 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装流变,其中不乏对所谓时尚的讥讽。




林徽因


1920 年代左右,林徽因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。当时的她梳着两条俏丽的小辫子,穿着过膝的短裙和七分袖的上衣,清新脱俗。梁思成眼前一亮,爱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。


林徽因家境不错,但并不奢华。小时候,父亲林长民不仅授其诗文,还带她周游列国,使她视野广阔,谈吐优雅。在衣着上,与陆小曼的“十口镶金大衣箱”的衣服相比,林徽因更加朴素——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,别有一番韵味,即便穿起“洋装”也十分得体。




乔治亚·欧姬芙

Georgia O'keeffe


13 岁时,有人问欧姬芙,长大以后要做什么?她想也不想就回答:“我要做个画家”。


学生时代的欧姬芙在同学眼里是粗线条的女孩。那时,女同学们大多是典型美国南方美少女的打扮,梳得高高的长卷头发,用束腹和蓬裙衬出苗条身材,随身携带小阳伞,娇声俏语。


欧姬芙则完全不同,她穿剪裁随意的深色长裙,搭一件外套,简单朴素,头发全部拢至脑后,绑成马尾。不穿束腹蓬裙,从不打伞,晒得黑黑的。


阳光,是她一生至爱。


欧姬芙一生热爱长裙,着装钟爱黑白两色。她曾说,对黑色的喜爱并不是一种偏爱,而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,如果需要挑选各色衣服,那就没有时间画画了。她的生命像一场永不止歇的流浪,她不合群、不化妆、不着五彩衣服,只有画画是她唯一想做的事。




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

Simone de Beauvoir


1929 年,在法国的教师资格考试中。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,波伏娃获第二名。这一年,萨特 24 岁,波伏娃 21 岁。


从世俗意义上来说,波伏娃是不性感的。她的大衣总是大得不合身,把她衬得矮胖,有点性冷淡的女强人感——站在萨特和他们的年轻漂亮的情人中间,显出一种禁欲般的窘迫。


但法国的一次评选不这么认为,她被评为文学史上最会穿的 15 位女作家之首,入选理由是:她穿着定制的外套、系印花丝巾,比任何人都好看。


文学评论家弗朗辛( Francine Gray )对这次评选不以为然,将波伏娃的打扮描绘成一种病态的解放气息,说“她穿双最舒服的鞋子也怪丑的”。





玛格丽特·杜拉斯

Marguerite Duras


1980 年,66 岁的杜拉斯,征服了不满 27 岁的大学生扬·安德烈亚,他陪她度过了人生最后 16 年。


曾有有记者提问,“这总是您最后一次爱情了吧?”她笑着回答:“我怎么知道呢。”事实证明,在安德烈亚的陪伴下,杜拉斯达到了人生中最完美的高度。1984 年,她 70 岁,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《情人》。


从少女时期开始,杜拉斯就走上了一条非同常人的道路,那是来自她灵魂里的血液。如同她的衣着,不是完全的法国味,也不同于她的出生地亚洲,而是两者的融合。




弗里达·卡洛

Frida Kahlo


1925 年 9 月 17 日,弗里达经历了一场改变自己命运的重大事故——那天,她乘坐的巴士与一辆电车相撞,她的脊椎折成三段,颈椎碎裂,右腿严重骨折,一只脚也被压碎,车上的一根金属扶手扎进她的腹部,直穿透她的下体。


这次事故使她丧失了生育努力,并且一生都要与铭心的痛苦为伴。她后来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描绘这次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事故,说:“它让我失去了童贞。”


弗里达的艺术,展现了 20 世纪 20 年代的墨西哥文化,她拒绝接受西方“传统美”的标准,她的标志是那浓密的一字眉,和嘴唇上薄薄的髭。她虽然身体“残破不堪”,但却如此热爱生活,她的穿着甚至影响时尚界。


弗里达是个特立独行的女人,喜欢追求“惊奇和特殊”,她会穿着华丽的墨西哥民族服装、戴着绚丽的头饰与耳环走街过市,毫不在乎别人的目光。Elle 杂志的西班牙总监曾在她的新书《弗里达:时尚作为生活的艺术》中写道:


“一个并非来自第一世界国家、从未涉足娱乐行业的女人,竟能与玛丽莲·梦露、杰奎琳·肯尼迪、玛利亚·卡拉斯并驾齐驱,成为 20 世纪最具标准性的女性之一,这一点令我十分着迷。她深谙如何在细微的大胆中混入强烈的自尊。弗里达对时尚的理解是生活的艺术,而非只是在外表下功夫。”




海蒂·拉玛

Hedy Lamarr


1930 年代,无论男人还是女人,都为海蒂疯狂。那时,玛丽莲·梦露与奥黛丽·赫本皆才刚刚出生,没有人能盖过她的风头。


这位超级影星不仅俘获了电影导演和国际军火商的心,就连年轻的肯尼迪也跑来献殷勤。


50 年代末,海蒂息影,她的另一个身份随即曝光,那就是发明家。在她的众多创造中,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跳频技术”,这项发明为 CDMAWi-Fi 等技术奠定了基础,因此她还被称为“ Wi-Fi 之母”。



在当时,海蒂想要把这项发明投入到抑制纳粹的二战中,但却丝毫没有引起军方的任何重视。


即使海蒂亲自带图纸去讲解这门技术,他们也只是对美艳的海蒂本人更感兴趣,不信你看:




你还可以看:

可惜,宋徽宗没看懂这幅画

2018 年,最受欢迎的文章

耕耘者,窦唯


浪微博:L与CA

邮箱:lca_art@163.com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去 LCA 的手工店看看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